-- 作者:孙教练
-- 时间:2011/2/2 12:28:43
-- 【转帖】网球家长是中国网球产业的衣食父母
记得在西方世界的新闻体系中,有一个网球家长俱乐部,被冠以臭名卓著的头衔。 说的是一些大满贯单打冠军的家长,有一些可供新闻记者八卦的坏毛病。 虽然那些家长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我仍然可以负责任地说,在国外,网球家长绝对是各国网球产业的衣食父母。 家长不掏钱,就没有产业,也没有市场,更没有冠军。 甚至在国外的家长圈里流传这样的段子,说,家长们,长点心眼儿,别一听某教练夸您的孩子有网球天赋就上道,没准仅仅是这个教练想给自己添部跑车而已。 这些可真都是大实话。 翻回来,咱说说中国大陆地区的情况,网球家长是否已经形成了消费群体? 没有。 记得一位拥有ATP排名的国内男选手说过,我父母的工资加起来还不够给我买盘球线的。 然后就是甚嚣尘上的没钱别打球的奇谈怪论。 下面,就谈一下网球家长能不能发展成大规模的消费群体,中国的网球产业还有没有戏。 只单说北京的情况,并不具有代表全国的性质,但是很典型,心脏嘛。 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北京的孩子打得起网球。 为了培养一个孩子,很多北京的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疯狂消费了,很难说,一把或十把网球拍对于家长来说是什么负担。那绝对不会比孩子们已经得到的各种昂贵的玩具更贵,一个网球几块钱,只相当于孩子过年压岁钱的NNNN分之一。很多家庭为了孩子能上个小学,几百万的学区房都买得起,会包不起几十块钱一小时的网球场吗。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问题不在钱上边。 所以,我非常不理解,那些把网球家长当成要饭的,整天不是骂家长穷就是骂家长不懂的所谓专业论调。 到底是谁穷? 到底是谁不懂? 北京有一个最大的健身行业的公司,最近险些倒闭,我想这很有代表意义。 服务商缺钱,服务商不懂如何更好地运营健身行业,是目前中国的国情。 湖北省队的官员说了,每个名额内的队员每年只有5万的预算,还含工资。我看了之后,真的想笑,网球父亲作为家长的典型代表,刚刚发了博文总结,每年给自己孩子的预算还6万呢。 北京的普通市民的孩子,每长大一年,才仅仅花掉家里5万块钱的,那简直就是非常非常乖的省钱孩子了。 不仅仅是李娜突破了,目前中国的国情也确实有所改变,我非常反感那些总拿十年之前的经验来谈网球产业话题的人。 三十年之前,家里有固定电话的有几人?二十年之前,家里有汽车的有几人? 既然,网球要在2011年开始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忘记过去呢。 同意忘记过去,不再追究到底谁欠谁的,谁该谁的的人请继续看本文。 我想说的观点就是,家庭不仅是家庭式培养职业网球运动员这么单一的一种模式,家庭只要肯培养孩子学习网球,无论培养到哪一种层次,都是对于网球产业的贡献,真金白银的贡献。 在此,我要向李娜的父母对于中国网球产业的杰出贡献致敬。 这就叫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网球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不是象某些人宣扬的那样是一种金钱游戏。 当一些所谓的专业人士,把网球描述成一种金钱游戏,而不是体育活动的时候,一切都变味儿了。 我并不是反对商业化的运作,目前中国恰恰缺少的就是规范化的网球商业运作。 您听说过,电视里演的广告词是这样写的吗? 没钱就别喝我的可乐。 没钱就别用我的神州行。 没钱就别看《让子弹飞》。。。。。。。。。。 写了这么多,就是想彻底终结没钱就别打网球的谬论。 网球,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您可以到处宣扬说没钱就别生活,我不拦着。 也同样希望群策群力搞好中国网球的人请继续看本文。 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有超强消费能力的中国网球家长群体呢? 呵呵,看到这里您可能有点晕,不是培养孩子学习网球吗?怎么连家长都给培养进去了。 我没说错,就是培养家长,家长是买单的消费者,当然要培养家长作为目标群体了。 首先,我们要有最具影响力的传播体系,CCTV 咱是指不上了,各省台咱也攀不上,我想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联络各县市的当地电视台,由中国网球协会出面,统一协商出一些时段来传播网球文化。 其次,教练组织,志愿者组织的建立是刻不容缓的。 最后,在全国开展大规模的网球普及运动。 一定要确保,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家长或准家长能够接触到网球运动,网球产业才有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