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叮 | |
|
|
等级: 村人 贴子:90 积分:246 网币:0 注册:2007-07-13 |
|
|
|
|
第 1 楼 |
|
条条大路通罗马 上海多元化培养体育人才模式调查 |
2008年1月24日,澳大利亚墨尔本。澳网青少年组1/4决赛:16岁的周奕妙抹了一把额头的汗水,露出了甜甜的微笑———经过两局比赛,她以6比0和6比3轻取大赛丹麦选手巴尔巴特,成功闯入四强。尽管在后来的半决赛中憾败,但周奕妙已成为中国大陆首位闯进大满贯青少年组比赛四强的选手。而就在此之前,持外卡参加2007年“好运北京”中国网球公开赛的周奕妙,也是一路过关斩将淘汰了四名种子选手,最后一举夺得冠军。
“那个叫周奕妙的是哪里培养的?”早在中国网球公开赛上,看台上就有不少观战的地方队网球教练,都在问这样一个问题。
也难怪见多识广的教练都会有疑问,因为周奕妙其实并不属于任何一支省市专业队,她是上海巴士双钱网球俱乐部培养的一名球员。
近年来,申城出现了一批以巴士双钱俱乐部为代表的社会办体育的企业、高校乃至个人。“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我们熟悉的举国体制之外,一个多元化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正在上海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近日,解放日报记者分别采访和调查了申城一些热心培养体育人才的学校、企业和个人,从中了解到了上海目前多元化培养体育人才模式的生存状态,也引出了一些思考。
探索:一条体制外的道路
“我从小身体不好,妈妈让我打球锻炼身体,没想到打着打着,我爱上了乒乓,就选择了当一名乒乓运动员。”16岁的王舒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
王舒是曹燕华乒乓球学校的一名普通学员。前世界冠军曹燕华在退役后,一手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乒乓球学校。从最初的白手起家,举步维艰,到现在招收90名学员,拥有7000平方米的训练场地,曹燕华乒乓球学校名气越来越响,目前已向国家队输送了5名球员。
像曹燕华乒乓球学校这样的多元化培养体育人才模式,上海并非仅此一家。目前,上海的体育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个人、企业和学校培养。在企业办体育方面,上海巴士双钱网球俱乐部成为代表。该俱乐部自2003年上海网球队改制后成立,经过近5年发展,目前已拥有包括周弈妙在内的27名运动员和7名教练员,担负起为上海网球培养人才的重任。
在高校办体育的探索道路上,华东理工大学走在了前面。华东理工的乒乓球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一条龙”的乒乓人才培养链,在全国也有了很高的知名度。
当然,上海还有不少像曹燕华这样个人办体育的典型。孙剑群,青浦武术院院长,自1998年创立该学院以来,自己花钱建造学生宿舍,教学楼,训练场地。九年来,学校已拥有了武术、跆拳道、摔跤3支专业队,并成为中国武术队、跆拳道队的训练基地。在崇明岛打造“中国曼联”的徐根宝,已拥有占地70余亩的足球基地和40余名经过“精挑细选”后的青少年球员。
多元化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体制”外的体育培养模式。事实上,世界上绝大多数体育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还是都依赖于社会各方的参与,比如美国的篮球、橄榄球大联盟的选手都是来自各大学的校队,而欧美的网球选手一般都是从小与职业经纪公司签约接受培养,成才后再与经纪公司“分享利润”。体育的好苗子或处于各个学校,或来自民间体育俱乐部,由政府、企业或者大学联合出资培养,这些人成材后给予回报,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成果:一群有潜力的明星
“中国的阿加西”,这是16岁的吴迪被中国国家队教练起的绰号。和周奕妙同龄的吴迪也是上海巴士双钱俱乐部的运动员。他目前是全国范围内有ATP积分的所有选手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中国国家队的教练把他视作中国男网未来的领军人物。
像周奕妙、吴迪这样在“民办体育”模式下培养出的成果,并非屈指可数。
华东理工大学培养的两支女子乒乓球队,这几年先后杀入全国乒超联赛。十几年来,华东理工乒乓球队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世界大学生锦标赛上夺得的奖牌多达几十枚。孙剑群创立的青浦武术学院,九年来一共捧回大小金牌204枚,小到上海市级比赛金牌,大到世界锦标赛冠军。曹燕华乒乓球学校培养的许昕,在2007年全国城运会上代表上海出战,在男单、男双、混双三个项目中夺得奖牌。徐根宝麾下的上海东亚队中的多名球员已被有关专家视为“明日之星”。
其他省市也都在做“社会办体育”的探索。来自江苏、扎根上海的“台球神童”丁俊晖就是家庭培养成功的典范。在父亲的培养之下,丁俊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玩台球的小孩变成了台球界的奇才。吉林省长春市的北亚拳击俱乐部由个人出资成立,该俱乐部培养的75公斤级运动员李金子,在2006年印度举行的世界女子拳击锦标赛上为中国夺得一枚银牌。而清华大学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同样也是大学办体育的成功典范。目前,清华大学自己培养的国家运动健将达50余人。
“小荷才露尖尖角”,对于刚刚起步的“民办体育”而言,现在就要让他们担负起在奥运会或国际赛场上为祖国争金夺银的任务,还为时过早。但假以时日,很可能会为我们带来惊喜。作为“举国体制”的有力补充,在多元化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小选手,如果能给予他们更多的保障和支持,他们将很有可能出现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赛场之上,甚至完全有可能登上领奖台,凝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期望:一个有保障的未来
王禹骁离开青浦武术学院的时候,非常恋恋不舍。王禹骁1992年出生,是沈阳人,曾获得2003年全国青少年武术锦标赛武术套路的冠军。他的梦想,是能够进入上海的专业队,得到一个正式的“名分”。按照王禹骁的成绩,应该达到了进队标准,但由于青浦武术学院无法争取到编制,这件事最终没有成功,王禹骁在去年只能黯然离开上海。
民办体育有喜悦,也有烦恼。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无论是孙剑群还是曹燕华,现在遭遇到的最头痛问题不是资金或成绩,而是培养出来的“王禹骁”们的出路问题。
从专业方面来说,因为运动员的出路得不到保证,这些学校流失了不少优秀人才。曹燕华曾举例,在北京,10岁的黑龙江乒乓球运动员丁宁到什刹海体校试训,半天就被破格录用。一个星期,学校就把她的户口迁到北京,让她安心训练。但在上海,因为政策的原因,可能无法实现。按照规定,全国青少年组比赛前三名的选手,才可进上海户口。这一来,很多有潜质的小孩子因为暂时看不到希望,或被其他省市的优惠政策挖走,或就此放弃了这项运动。他们呼吁,一刀切的“全国青少年比赛前三名”的规定把一些有潜力的外地优秀苗子拒之门外,将来能否稍稍灵活一些。
从文化教育方面来说,曹燕华乒乓球学校的学员目前挂靠在杨泰小学读书,孙剑群自己创办了九年制一贯教育,以武术为特色的瑞大学校。但一边训练一边读书的孩子们无法享受到体育特长生的考试优惠政策,而只能和普通学生一起去竞争考高中,考大学,这样一来,不少孩子最终可能遭遇一个“两头不着落”的尴尬境地。
在采访中,这些多元化培养体育人才的先行者都感谢有关方面对他们的大力支持。不过,他们也希望政府部门在一些政策上继续给予扶持。比如落户问题,严格控制上海户口确实是一项必要的政策,但是对于那些由民办体育从外省市招来的优秀苗子,如果确实是可造之材,是否可以适当“松一松口”,给予一些政策上的优惠?而在文化教育方面,既然现在对专业运动队的运动员有不少文化考试上的照顾,那么对于那些民办体育机构培养出的获得成绩的运动员,是否也可以一视同仁,给一些适当的政策倾斜?
作为“举国体制”的有力补充,多元化培养模式输送的体育人才,或许对中国军团征战北京奥运会的贡献可能还很有限。但我们相信,假以时日,在下一届的伦敦奥运会或者未来的奥运会上,我们一定会看到他们为国争光的身影。为了这个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