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koe | |
|
|
等级: 天使 贴子:5818 积分:21731 网币:8934 注册:2002-05-19 |
|
|
|
|
第 1 楼 |
|
【乱弹】不是巨头不聚首 |
去年罗杰斯杯,世界前八包揽八强,今年反正世界前八也没来全,所以最整齐的结局也就是现在这样:世界前四包揽四强。
穆雷Vs.纳班:
算上华盛顿站,纳班已经十一连胜了吧?屁股真的有点受不了了,他打球的核心力量都来自那里,以及肚子。所以屁股一累,失误就多起来了。对于穆雷这种除了一发和放小球以外,没什么可靠得分手段的人来说,对手失误一多,他就乐得屁颠屁颠的。纳班也可以歇歇了,拿大满贯冠军,也用不着十一连胜。
纳达尔Vs.科赫尔斯奇雷伯:
硬地上的纳达尔在攻防之间还是有点摇摆,他在刻意加强自己的侵略性,但一些莫名其妙的非受迫性失误也开始明显增多,所以在关键分上纳达尔还是倾向于回到“严防死守,伺机反击”的老路上。
付饶同学说美国人开始学纳达尔了,我觉得不如说是学“欧洲流派”更合适。老尼克那套“三板斧”式的东西早就过时了,移动和体能也一直是美国男球员的缺陷,但我还是认为把“纳达尔”作为“欧洲流派”(借鉴一下乒乓球,叫“欧洲弧圈派”也可以)的代名词有些以偏概全。
可以不夸张的说,越来越转的“上旋球”几乎就是近20年来网球发展的唯一潮流,相比上旋球的狂飙突进,其他技术环节差不多都是停滞甚至是倒退的。这种状况在纳达尔出道之前就已经存在,只不过纳达尔借助左手的优势将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也正因如此,我认为纳达尔的打法是有些异端色彩的,他的基本球路组合只适合左撇子。
所以说,要是左手,一定要学纳达尔;但要是右手学纳达尔,能给自己活活累死。对于立志成为职业球员的那些青少年选手来说,所谓“效率网球”可不能只看一场比赛的胜负,要看整个职业生涯的风险回报率。如果是右手选手学纳达尔,那么伤病风险会成倍增加,而回报率则会大幅下降。
当然,具体到这场比赛,还有一个结论可以下:只要有纳达尔在,单手反拍也不会成为潮流。“长名男”的单反已经是最顶级水准的,但还是显得单薄。
费德勒Vs.伯蒂奇:
跟晚年的桑普拉斯遇到萨芬一样,费德勒已经遇到了一帮“身材比他高大,击球更有力,移动比他更迅捷”(最后一点现在看倒还未必)的年轻对手,伯蒂奇也是其中之一。今天我看的是这场的后两盘,基本上是伯蒂奇在打费德勒。这一年多来,费德勒越来越多地在拿下关键分后喊“come on”,但这种自我呐喊也更多地是由于对手出现了失误,而不是他轰出制胜分。跟另一位著名“come on先生”休伊特比,费德勒仅存的一点道德优势就是:他是在对手出现受迫性失误时喊,而休伊特连非受迫性失误也喊。但休伊特也有一点变化可以证明他自身的道德完善:自从当爹之后,他就不怎么喊了。
这场比赛结束后,费德勒也没忘了感谢现场观众,的确他们是帮了大忙了。光听现场气氛,我一度以为这是戴维斯杯瑞士队对捷克队的比赛,而且是瑞士队主场作战。戴维斯杯好歹还有个主客场区别,而罗杰斯杯虽然在多伦多和蒙特利尔之间轮换,但只要费德勒出场就永远是他的主场,因为这是——罗杰斯杯。
自从迈阿密之后,伯蒂奇学会了以微笑面对不利局面,这种微笑的含义是:你可以战胜我,但不能征服我。
安纳孔带来的变化?我还是没有看太清楚。但我看到了,当费德勒在关键分上出现失误时,安纳孔在看台上摇头的镜头。在费德勒团队中,他会是一个经常说“No”还能跟费德勒融洽相处的人吗?
费德勒的复仇,避免了一个多月以后,我们再看一遍“硬地版”的温网半决赛。
德约科维奇Vs.查迪:
再一次确认了查迪是“新版马修”。如果法国选手都打成这样,那么这个国家在网球上确实没什么可值得骄傲的。幸亏现实还没那么残酷。作为前八强中排名和知名度双料最低的选手,这场直播前还专门有个短片介绍了一下这位法国人的晋级之路,我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前三轮获胜后,比赛双方握手时,他的三位手下败将都不太高兴,甚至都没正眼看他。巴格达蒂斯是因为关键分遭受误判,不高兴;沃达斯科是因为自己受伤,没心情;达维登科大概是又怕别人怀疑他打假球,赶紧匆匆离场。
德约又叫了伤停,而且是在比分领先的时候。他只是为了证明他的受伤跟比分没有关系,以便让说闲话的人闭嘴。他让大夫揉了揉对做动作无关痛痒的左肩,就继续投入比赛了。主裁也觉得这不是个关键部位,所以好像连三分钟都没给够。
|
|
|
有没有觉得下面的球网是彩色的? ┏━━━━━━━━━━━━━━━┓ ┃××××××××××××××××××┃ ┃××××××××××××××××××┃ ┃××××××××××××פ××××┃ ┃××××××××××××××××××┃ ━━━━━━━━━━━━━━━━━ |
|
|